【守護山野】行山達人自資出版行山雜誌 成立山野偵查小隊守護郊野
發布時間: 2020/08/14 17:36
近年行山文化興起,成立於2014年的行山雜誌《風火山林月刊》,主張報導正確的行山資訊,加上其花時間、心力的偵查報導,補足了主流媒體所不能觸及之處。
雙月刊雜誌由熱愛行山的總編輯華生和3位成員自資出版,其內容頗多元化,除了行山路線,有外國登山體驗分享如日本富士山,有行山達人訪問如熱愛行山的口罩KOL K Kwong(鄺士山)等,更有現時幾近沒有媒體會做的偵查報導。
拆解城門神秘膠粒廢物
2019年頭,雜誌刊出了《城門膠粒之謎終極破解》的專題報導,拆解城門水塘邊的不知名膠粒,引起軒然大波。
早在3年多前,團隊在城門水塘清理垃圾,赫然發現長約4厘米的白色圓柱形膠粒,在進一步了解後,發現原來這是霰彈槍子彈膠塞。但到底何人會在城門水塘開槍?毫無頭緒。
後來經團隊明查暗訪、實地考察3年多後,發現最大機會是香港槍會在大帽山練靶場練習射擊後,遺下子彈和配件,塑膠垃圾因而沿着7公里的引水道流至城門水塘,造成污染。
報導刊出後引發環保團體綠惜地球關注並跟進,發現在10分鐘內居然拾到90粒子彈膠塞之多。水務署其後票控香港槍會而上庭開審,案件7月初被裁定表面證供成立,但後來因搜證技術問題,最後法庭判決香港槍會罪名不成立。
華生認為,做偵查報導可能到最後都無結果,或者幾年後才會有有意義的結果。但不做的話,誰知道最後有沒有意義「推動業界質素、推廣健康又安全的行山文化,同時關顧自然環境,我們是抱持這些核心價值去做報導。」
地質公園的大型建築廢料
另一偵查報導《連島沙洲海廢調查》則將環保與行山扣連。團隊設計了適合行山遊覽的綑邊路線調查海岸垃圾,地點包括文青打卡熱點玉桂山鴨脷排、地質公園馬屎洲和陰澳長索。
據團隊調查發現,海岸線的垃圾主要是發泡膠、塑膠等,而在受保護的馬屎洲地質公園,更有大量大型家俬、建築廢料,甚至有直徑達半米的建材,場面叫人心酸;至於長索處西面水域,主要可找到從中國內地飄浮而至的垃圾。
除了調查,團隊亦不定時組織上山執垃圾行動,每次可執七、八大袋,垃圾主要是食物包裝、膠樽,他們更曾試過在大東山執到完整的帳篷。早前疫情爆發期間,不少巿民上山避疫,遺下大量垃圾,為人詬病。
華生與團隊亦有上山清潔,觀察到有趣的現象:「疫情初期山上突然多了好多垃圾,後來經媒體和社交平台報導後,突然又好多人上山執垃圾,山上甚至比疫情前更乾淨。所以大家不要以為不上山單靠Share沒有用,當然,最重然還是在日常生活中源頭減廢吧。」
深信認真做好便有價值
回想2014年,當時正值媒體轉型最熱烈之時,紙媒紛紛轉型搶佔網上巿場。華生與團隊反而投入到紙媒,只因他深信這一切有價值。「我們希望以專業知識做媒體,重視資料準確性,這樣就可以避免下一次意外發生。」
現時團隊仍堅持傳統出版方式,經過層層編輯與校對而出版,不論記者、攝影、編輯、校對、美術,每個人都具備山野知識,認真做好每一步驟。
叫人想像不到的,是團隊成員均為義工,在工餘時間才幫忙,每月銷售所得僅能支付印刷費和作者稿費。其實何不放上網供人免費閱覽?
「除了因為自己對實體紙本執着,讀者也會特別珍惜紙本。我們用兩個月時間去出一份雜誌,每隻字都有校對、編輯看過,如果你是嚴謹的讀者,你會覺得這是有價值的。」
棄推打卡點著重設計路線
坊間大部份媒體在報導行山路線時有兩種方式,一是以影相打卡點介紹,二是結合訪問和行山路線,而《風火山林月刊》則較不傾向介紹現有大眾熟知的選擇,反而會費心設計特別路線,譬如冷門的「大澳四靈」。
大澳四靈,是指圍繞着大澳的4座山:鳳山、獅山、象山和虎山,相傳這四獸守護着大澳的海灣,對大澳人來說很重要。路線全長17公里,需時8.5小時,有興趣者按此查詢。
這條路線連走4座名山的想法,路線傾向包含不同元素,除了風景,也會介紹歷史遺跡、動植物和掌故。如此一來,人們不再只是行完就算,反而愈加了解、因而愛惜踏足的每一片土地。
記者:陸明敏